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九江名景

濂溪后裔守墓族世居守陵500年

2018-09-12 15:00 来源:九江新媒体

揭秘周敦颐子孙鲜为人知的奉旨守墓史

  [九江新媒体JJXMT.CN]10月6日下午,斜阳下的小山村——周家湾,参差不齐的农房簇拥在一团,显得平淡无奇,与邻近村庄毫无二致。尽管是国庆黄金周,挂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敦颐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依然见不到一位游客。也难怪,这里地图上没标,旅游线路上没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竟然是一代巨儒周敦颐的长眠之地。

5.jpg

  九江一中美术教师丁仙玉一次田野调查造访此地,被误为“盗墓贼”,遭遇附近村民群起欲殴之,曝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周敦颐后裔守墓族历史。

  九江的市花为何选择荷花?荷花垄、莲花洞、烟水亭等地名,以及濂溪书院、爱莲池、濂溪墓、濂溪大道、濂溪宾馆、濂溪居委会、濂溪讲坛、濂溪学校,周敦颐与古城九江有着多少不解之缘?本报记者近日深入采访,为您一一解读。

2.jpg

濂溪一脉人丁兴旺名人辈出

  周敦颐纪念馆社教部主任匡威告诉记者:庐山区莲花镇东城村周家湾61岁村民周观灿,是周敦颐的二十七世孙。

  6日下午,记者见到了61岁的周观灿老人。当他从记者口中得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9月27日在南昌参加完中博会返程途中,在九江逗留一日,并参观了九江名胜古迹。他不禁十分惋惜:“应该建议周书记来我们这里看看,下次我一定建议文物部门把我们这里也列进去。”周观灿告诉本报记者:周强为湖北黄梅县人,几年前,湖北黄梅县的周氏宗亲曾经专程派人到濂溪墓祭祖,与九江一江之隔的湖北黄梅县周氏,实为濂溪后裔。

7.jpg

  学者李海文曾经写了《周恩来与鲁迅同宗同族考实》一文,考证出周恩来与鲁迅、周作人同宗同族,同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代,周恩来和鲁迅分别是周敦颐的第二十世孙和二十一世孙。

  九江市文物名胜管理处书记刘吉明,9月8日赶赴上海图书馆查阅周敦颐史料,得《周氏家谱》139套。他发现周敦颐子孙遍及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内地则涵盖了浙江、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安徽、广东等地。仅海外就有濂溪后裔30余万,濂溪周氏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

  近年来,各地周氏宗亲纷纷来浔祭祖省亲,筹集善款修葺濂溪墓。香港周氏宗亲会等,得知九江市文物部门不久后将要扩建濂溪纪念馆,短短数日内便自发捐款近200万元。

8.jpg  

学者田野调查险遭村民围攻

  小村周家湾,现居人口20余户200余人,已经查实为濂溪后裔,他们是周敦颐十三世孙周伦的后人。小村紧邻濂溪陵园西侧,最近房屋距离墓园只有百米。他们世居此地长达500余年,为的就是给祖先周敦颐守陵。

  这个秘密“文革”以来鲜有人提及,近年来被一些田野调查的学者发现。

  九江一中美术教师丁仙玉先生,喜欢研究濂溪文化,他根据古书记载遍寻了九江山林,踏访濂溪书院当年遗迹。

  1996年的一天,一位海外周氏宗亲会的先生寻访濂溪书堂至九江一中。九江一中的前身是古时的濂溪书院。这时,丁老师却无法告诉客人濂溪书堂的故址所在,于是他下决心要搞清这一历史谜团。他花费了整整三年的休息日、节假日,爬山涉水展开田野调查,寻遍了庐山南北的山山水水。

  一次,丁仙玉与我省知名学者杨雪骋、郑晓江等人从九江出发,不足二十分钟来到了华封桥,发现这里与朱熹在《江州濂溪书堂记》所说的“今遗墟在九江郡治之南十里”相吻合。华封桥下的河叫“濂溪港”,这极有可能就是濂溪。华封寺是一座新修的土庙,四周为密集的民房,寺内有数名尼姑修行。后来,三人又来到濂溪先生的墓地,行程不足一刻钟。濂溪墓在一座路旁的山上,有青色琉璃瓦粉墙相围。墓所在的山旁是周家湾,该村主要居民就是周氏守墓人的后裔。

  丁老师称:他第一次踏勘此地,曾被当地村民误为盗墓贼,群起欲殴之,后经说明方化干戈。自此,周家湾濂溪后裔守墓族,世居庐山西麓濂溪墓旁守陵500余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守墓史开始浮出水面。

  9.jpg

濂溪后裔奉旨守墓有史可考

  关于周敦颐后世奉旨守墓,史书多有记载。

  根据明嘉靖六年《九江府志》卷之三“周濂溪墓”一栏中说:“弘治十七年(1504年),都御史林俊、提学副使邵实奏请檄取十三代孙周伦守祀。”(一说为弘治十六年,后者多被采信,记者注。)

  根据《周敦颐全书·历代褒崇》中记载:明孝宗弘治年间,江西按察司佥事王启呈给江西都御史林公俊一份公文,请周敦颐的后裔一人来守墓。公文内记载了濂溪书堂和濂溪墓的方位:“宋儒周元公先生世家道州,因过浔阳,爱其山水之胜,遂筑书堂于庐山之阜,今在本府德化县十里许。至于其没,又葬栗树岭下,仅去书堂五里许。”

  清同治十三年《九江府志》卷43中有记载:“明弘治癸亥(1530年)都宪林公、提学邵公上疏,修先生墓,因访其裔。得次翁曰纶;元翁裔曰电、曰霆、日勉,皆为先生十四世孙。遂为疏同奉祀事。”

  由此可见,周敦颐十三世孙周伦,由湖南道县迁徙至九江专职守祀,其十四世孙由电、霆、勉等人接守。

  记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最近的一段文字记载,为我国近代著名方志学家吴宗慈所著。吴宗慈1930年秋来到庐山,邀请著名科学家胡先驌、李四光一起,历时四年完成《庐山志》稿并付印。其所著《庐山志》副刊《庐山金石汇考》有《重修濂溪墓记》等诸多文章,其中提到了“先生之二十二世孙周文珍董其事阅一月”等记载。

  周文珍就是周氏“二十二世”守墓者。

  10.jpg

周观灿回忆幼年濂溪祭祖盛况

  斗转星移,到了二十七代周观灿,他被选为专职看护。

  周观灿承认:“我们这一代,文革期间确实没有保护好,文化遗产真要保护好了,碑石就不会流失!”

  明弘治十六年,明孝宗皇帝纳谏,从湖南道县周敦颐老家派来周家后裔,就是周观灿的祖先周伦。“我们叫他伦公,伦公第一次到九江,因为无法适应生计,又跑回了湖南,但后来族人又再三要他回来,他就带来一些银两,在这里置地种田世代生息照料这里。”“守墓族是代代相传的,就是我们湖南道县派下来的这一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杂姓在村里。”

  1949年出生的周观灿,对于幼年濂溪祭祖场景记忆犹新:“文革”以前的濂溪祭祖,场面还是十分热闹,“几百人来这里做清明,按村庄来分,一波又一波,村庄又按男丁数量筹钱,比如一个男丁10元钱,筹钱后集体祭祖,然后就在下面一起聚餐,很热闹。”

  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由其开创的理学,经徒弟程颢、程颐(二程),徒孙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等人一脉相承,成为了统治千年封建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

  然而世事难料,当年由周茂叔一手开创的宋明理学,经二程、朱熹发扬光大,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均大力推荐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之思想。千年之后,恰好又被周公的二十一世孙——鲁迅视之为“吃人的礼教”,倾其毕生精力一手颠覆之。

  3.jpg

濂溪墓附近沈家水库埋有大量古碑

  1959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就已经把周敦颐墓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块“文保”牌,抵挡不住“红卫兵”的疯狂扫荡。

  1998年,政府重修濂溪墓,“当时杂草丛生,一片荒地。我们在村子附近捡起了一些石碑,当时是一个简易的坟墓,但清明祭祖,我们还知道坟坡就在那个地方。”周观灿等人于是从村子附近找回了4处古石雕,还有许多碑石残片,有一对宋朝的石狮子,还有些石雕难以分辨年代,另有大量石碑散落附近村落。

  周观灿带记者走进一处菜地,指着泥路基底下一块石墩说:“你看,这个就是一块当年的石墩。”记者依照花纹可以看出,这是一块年代久远的石墩。

  周敦颐纪念馆社教部主任匡威等人曾在村民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濂溪墓东边一座小型水库——沈家水库,这个水库距离濂溪墓约为半小时山路,目前仍然在使用。周观灿称:后来一些陵墓里的石碑,有许多被村民用于兴修水利,“就埋到水库底下去了”。

 6.jpg 

守墓族曾经享有“祀田”特权

  周观灿称:“听老一辈人讲,很早以前清明祭祖时,书院(指濂溪书院)的学生家长还会杀猪宰羊送来些,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就送来点银两。”

  记者了解到,九江市文物管理部门目前每个月会支付周观灿600元至800元不等的工钱。

  根据《周敦颐全书·历代褒崇》记载,当年周氏后裔守墓一族曾经享有一项特殊待遇,那就是享有“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如“明弘治十六年取道州嫡派子孙赴九江守祀祠墓”;“清康熙二十四年授后裔五经博士拨给祀田修葺庙宇”。湖南道县的一些地方志书,还记录了当地恶霸侵占祀田与周氏后裔引发的官司争执,不过历代的志书,则多以地方官员抚恤周氏祀族后裔为荣。

  

濂溪墓曾经古樟参天列“浔阳八景”

  周观灿依然记得,“文革”前夕的濂溪墓园,“都是些徽派建筑,也有两个亭子,陵墓外面有一圈围墙,因为有个院子,基本上没外人来破坏。附近是濂溪路,前面是濂溪河,在九江很有名气。当时古树参天,都是几百年的大樟树。前面有个大牌坊,比现在牌坊都高,但牌坊上面没有字,陵园大门上面写有‘周濂溪夫子墓’。”

  据《嘉靖九江府志》记载,“江州十景”为“匡庐叠翠”、“湓浦龙渊”、“齐云晚眺”、“清风揽秀”、“虎渡波光”、“濂溪古树”、“栗里苍松”、“甘棠烟水”、“浪井涛声”、“庾楼明月”。其后评选的“浔阳八景”,“濂溪古树”仍然位列其间。

  而遭遇“文革”,陵园中的古树一律被砍倒,调集木工就地加工,制成木板或家具出售、送人。匠人们整整忙了一年,才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砍树任务。碑石也惨遭破坏。

  

濂溪墓正在申请“国保”

  周敦颐一生两次来九江任职,并终老于九江,是对九江影响最大的历史名人之一。宋嘉佑六年(1061年),周敦颐45岁时,任职赣州,途经九江,激赏于庐山风光之美,便有卜居此地之志。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因为有病,所以请求改任南康(原星子县)知军(主持掌管县里军队和民政事务),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莲花峰下。

  根据周敦颐好友潘兴嗣为周母郑氏所作《仙居县太君郑氏墓志铭》,郑母最早安葬地点为江苏丹徒,后因墓穴地势低洼遭遇水患侵蚀,周敦颐本人又极其钟爱九江,决定晚年定居九江,为尽孝道,故决定迁母墓于九江。并请好友潘兴嗣在母亲墓志铭中写道:“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

  1073年,周敦颐终老九江,因爱庐山之胜,后人遵其遗嘱,将周公与其母、其妻同葬于此。濂溪墓经历代迭修,至明清时规模已相当恢弘,曾为“浔阳八景”之一。日军侵华时,遭日寇破坏。文革期间,濂溪墓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仅存墓穴。文革结束后,周氏后人集资在原址重修濂溪墓。

  周敦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尚品格让世人敬仰。

  2007年,中共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经过半年多的民众征集、专家研讨和投票评选,最终确定将九江市花为莲花。九江的荷花垄、莲花洞、烟水亭等地名,濂溪书院、爱莲池、濂溪墓、濂溪大道、濂溪宾馆、濂溪居委会、濂溪讲坛、濂溪学校,均与周敦颐有着不解之缘。颇为巧合的是,九江的甘棠湖与周敦颐及其祖上的上甘棠村恰恰同名。

  近日,记者由九江市文物保护部门了解到,2009年12月7日,江西省文化厅已经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关于周敦颐墓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赣文保2009第234号),“我厅审查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认为周敦颐墓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符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条件,特推荐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