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九江时事

瑞昌市码头镇朱湖村发展记实

2014-05-22 13:41 来源:江南都市报


打造长江沿岸最美新农村

—瑞昌市码头镇朱湖村发展记实
 

宽敞明亮的街道_副本.jpg

宽敞明亮的街道

朱湖村陵园_副本.jpg

朱湖村陵园

朱湖村门楼_副本.jpg

朱湖村门楼

朱湖村全景_副本.jpg

朱湖村全景

    在瑞昌市码头镇,有一座美丽富饶的村庄,它北临长江,赤湖环抱。前有无尽长江,后有连绵山峰,山清水秀;左渡湖北,北通九江,交通便利,视野开阔。这里民风淳朴,人们互助友爱,亲如一家;这里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更是和乐融融的大家庭;它就是镶嵌在赤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近4000人口的瑞昌第一大自然村——朱湖村。
 
先富带后富腰包鼓起来
  
    5月21日,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记者走进瑞昌市码头镇朱湖村,村口由村民集资建成的大气磅礴的门楼上,“朱湖”两个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似是向来访者诉说着朱湖村的新气象、新面貌。干净、宽阔的村道,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农家别墅”,记者犹如走在繁华富饶的城市街道上。
    朱湖村北临长江,赤湖环抱,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民自古在长江、赤湖边上世代繁衍生息,长江采砂换粮、赤湖打渔养家,村民一直过着靠水吃水的穷日子。在外经商多年的朱志模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由于是土生土长的朱湖人,难以割舍的家乡情结,使朱志模毅然舍弃了小家的富裕,担起了朱湖大家庭的重责。
    2002年,朱志模回到朱湖村,2003年,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由于当时朱湖村民风彪悍,打架滋事时有发生。上任不久,朱志模就动起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念头,他个人从家里拿出80万元存放在信用社作为贷款担保,帮助村里急需资金的创业者贷款。有了资金支持,村里的青年也不折腾了,一个个做起了生意。渐渐地,村里打架滋事的少了,跑运输、搞工程的多了,老百姓的腰包也慢慢地鼓了起来。
 
村企业创造收益全村共享
 
    随着国家村村通公路、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朱湖村紧跟步伐,与时俱进,原先泥泞不堪的泥巴路不见了,破旧不堪的旧民房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交织在村子里,一幢幢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的“农家别墅”也相继拔地而起。
    为了发展村里的经济,村委会不仅发展鱼塘养鱼经济,还鼓励村民投资入股,利用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在长江边上建起了一个货场和货运码头,短短几年时间,货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法规,2010年5月,瑞昌市老鼠尾砂石经营站成立,经营站严格控制采砂船只。
    在村委会的正确引导下,砂石经营站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党小组。据砂石经营站经理、朱湖村支部委员朱曙光介绍,经营站年收益达500万元,每年上缴费税100万元,年底村集体分红。今年,村委会将会把年收益的70%分给村里的每户村民,剩下30%给有股份的村民分红。预计今年将会给村民创造300万元的收入,人均800-1000元。此外,砂石经营站收益还用于村公益事业和村基础设施建设。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近两年,村集体林业被国家征收,村里将新增的补偿款1700万元进行市场投资,每年还带来300余万元的收益。随着村集体收入的不断增加,村委会想的更多的就是如何把钱用好,让全村百姓共享村发展成果。2010年后,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里替老百姓缴纳,共计27万元。
    在朱湖村,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收到村里发的“红包”,年终发“红包”的惯例也一直沿袭下来。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可以领到100元养老金,离退休的老党员干部每月也会有100元左右的补助。2006年,该村率先在全市推进殡葬制改革,村里老人过世,可领到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补助,家庭特别困难的给予5000元的帮扶。
    如今的朱湖村,新建了停车场,安装了路灯、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广场也建起来了。每天早晨、傍晚,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跳舞、唱歌、舞剑、健身,好不热闹。村里还修了两个室外防雨篮球场,一个室内人工草坪门球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健身设施应有尽有。
    近几年,村投资30万元将老学校进行重新装修,改造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内设青少年图书馆、青少年关爱中心、亲情联络室、校外辅导站、乒乓球室、健身房。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该村还开办了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农家书屋、棋牌室、中老年阅览室、中老年培训中心。成立了老年腰鼓队、女子乐队,新建了万年台、灯光球场等文体设施,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免费陵园解村民百年之忧
 
    此外,村里还非常重视教育,为了留住教师,村里投入资金为村里小学修建了一栋教师宿舍楼,每月还补助1000元用来改善教师伙食,还给外地教师报销往返的路费。为了保证公共卫生干净、整洁,村里投资4000余元购买了30多个垃圾桶,还出资聘请专职清洁工、绿化工人、陵园值班人员共12人。
    朱湖村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就是庄严肃穆的陵园,因为政府征收土地,村里很多墓穴需要迁移。针对这一情况,朱湖村自筹资金建了一个朱湖人自己的免费陵园,共有3000多个墓地;新建的“追思堂”里,可以供奉2200多个骨灰盒,据记者了解,“追思堂”将于明年启用。
    随着村域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提升,征地时,有700多个先祖墓穴没有进行迁移,村委会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将这些尸骨火化后,在长江边举行了两次盛大仪式,分两批将这些骨灰撒进长江,进行“江葬”。朱湖村实行的江葬仪式开创了当地农村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新模式,当地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打造长江沿岸最美新农村
 
    如今的朱湖人家家户户住上别墅,不少村民也买了小汽车,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朱湖人喜笑颜开。“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是泥巴路,破旧房,现在修了大马路,房子也漂亮了,村里的绿化也搞的好,村民都富起来了。”今年75岁的朱巨先老人见证了朱湖村的发展变化,说起朱湖村的建设,老人称以是朱湖人而感到自豪。
    朱江波和朱汉新2000年就从朱湖村走出去了,看着如今朱湖村全新的面貌,二人直言变化是翻天覆地的,“首先是村容村貌,以前老村脏、乱、差,现在统一规划,家家户户住别墅;其次是村民思想变化,从保守、封闭、封建、守旧到如今跟上时代步伐,思想文化水平提高,这是村民思想上的进步,现在民风也越来越好了。”朱汉新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2年来,该村党总支书记朱志模在朱湖村的新农村建设上,倾注了所有心血,不惜慷慨解囊,自掏腰包;更为了集体利益,得罪了至亲之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朱志模的两个兄弟曾想占用村集体两尺不到的空地,但被他断然拒绝,为此老母亲跪求他能“予以关照”。朱志模是有名的孝子,但在集体利益面前,他只能忍受着家人的不理解,宁愿做个“不孝子”,毫不犹豫选择以集体利益为重。
    朱志模善于充分把握国家所有惠民政策,与朱湖现有资源相结合,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心、用情、用力、用智慧投入到朱湖的发展建设中去。
    “其实,是朱湖村的老百姓给了我这个平台,如果不是村民们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是寸步难行,虽然有了些成绩,但不是骄傲的资本,我们要继续夯实基础,谋求发展新思路,使村民们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打造长江沿岸最美新农村。”朱志模说道。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