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九江名景

白鹿洞书院:理学文化的摇篮 古代的清华北大

2014-06-05 11:30 来源:江南都市报

白鹿洞书院_副本.jpg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石鹿_副本.jpg

白鹿洞石鹿


  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宋代理学,而理学文化的传播的集大成者是理学家朱熹,说到朱熹自然联想到一所闻名古今的书院。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理学文化摇篮——白鹿洞书院。

   策划/记者王平
   执行/记者万小军
   
  白鹿洞书院的由来

  由庐山环山公路南行数十公里刚入九江市星子县境内,就可以看到一座坐落在马路路口的古牌坊,上面写着白鹿洞书院,再从马路进入,穿行在青松翠柏间,走数里路就到白鹿洞书院了。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至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所以取名为白鹿洞。白鹿洞书院内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置白鹿,白鹿洞本无洞,明嘉庆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嘉庆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人置石鹿洞中,并作《石鹿记》。洞中石鹿为明代嘉庆年间硊式石鹿,为书院仅存明代实物。
  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竭力倡导,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成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古老的牌楼依旧挺立_副本.jpg

古老的牌楼依旧挺立

书院内碑刻_副本.jpg

书院内碑刻

文会堂前周敦颐铜像_副本.jpg

文会堂前周敦颐铜像


    千年书院累经兴废

  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闻名天下。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在庐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的遗产过程中还是联合国专家考察下塌首选第一站。
   
    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

  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为主,包括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还有五个院落的门楼和院墙。
  其中棂星门石坊和鹿洞为明代遗存,礼圣门和御书阁为清代遗构,礼圣殿和祠宇等建筑按清制修复,春风楼与书斋为重建。礼圣殿建筑规模最大,中轴两厢建筑最小,均为青瓦粉墙,带有民间乡土建筑特色。书院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门楼,又能相互联通,出入方便。
  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书院内的文会堂为明代建筑,历代都有维修,是接待官员,师生之场所,取以文会友之意,可容纳百余人开会,堂前是周敦颐的塑像。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
  穿行在书院内,走走停停,边看边想,全身心感受着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宝地。仿佛听见书院弟子们或朗朗诵读着经书,或手捧经卷冥思苦想,或端坐桌前操笔疾书,或围坐亭间激烈争辩,或独坐石凳观潺潺流水,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正学之门_副本.jpg

正学之门


    时代印记的碑刻

  白鹿洞书院碑刻书法精湛,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物保护单位外也不多见。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书院现存存世碑刻225通,其中古代121通,现代104通。现存最早重建书院碑刻为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白鹿洞书院记》,现存最晚维修白鹿洞碑记为民国九年(1920年),江西省长戚扬所撰《重修白鹿洞祠宇碑记》。最有诗歌意境的碑刻《游白鹿洞歌》。
  白鹿洞山水间的摩崖题刻,是历代文人寄情题咏留下的墨迹,为自然景色带来了人文的书院的气息。这些摩崖题刻集文学、书法于一体,具有吟咏和观赏价值,引人入胜,耐人品味。一块碑刻,一方摩崖,镌刻着白鹿洞书院时代的印记,也是白鹿洞书院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深远的教规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朱熹_副本.jpg

朱熹

朱子白鹿洞教条_副本.jpg

朱子白鹿洞教条

宋淳熙七年 朱熹

  宋代书院在讲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其代表。《朱子白鹿洞教条》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白鹿洞学规》,是南宋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知南康军,讲学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
  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朱子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古代四大书院”,在当地人们还把它称为“古代的清华北大”,可见书院的历史地位多么重要。
  白鹿洞书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尽了自然风光之美。书院拥有山林三千亩,保存了庐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荆、红枫、银杏、广玉兰、珍珠黄杨、红叶继木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这也是白鹿洞书院拥有的一份自然遗产。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