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九江名景

庐山阳明路:九十九盘古道

2014-04-25 10:47 来源:江南都市报

   庐山的道路历史深远,它与古往今来的人文逸事有关,身负时代的烙印。然而最有特色的还是庐山登山古道,险缓结合,山叠云重,峰回路转。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有“九十九盘古道”之称的庐山阳明路。


庐山九十九盘古道

   庐山阳明路,史称九十九盘古道,位于庐山大天池右侧。由仙人洞停车场侧为起点向西北方向延伸,沿途经大天池炮台、圆佛殿、出米洞、庐山高石坊、甘露泉、锦涧桥至赛阳桥止。全长9公里,石台阶,土石路面,宽约2米。山路两旁,松柏成荫,翠竹葱茏,山泉潺潺,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九十九盘古道_副本.jpg

九十九盘古道

  据《庐山续志稿》载,民国二十七年(1 9 3 8年),庐山管理局将原名九十九盘古道改名为阳明路。此路名源于路旁有王阳明著名摩崖石刻而得名。

  庐山当地人王大爷告诉记者,现在的庐山阳明路系明代所辟,当时是为了运送御碑上山而开辟出的,渐渐的,阳明路后来便成为了上庐山的主道。

  
沿途风景奇佳

  记者顺着阳明古道登上山巅,眼前便随即呈现一派“云腾水飞山亦动,天上人间一望中”的壮丽图景。极目远眺,古道曲折峻峭,如一架天梯,蜿蜒盘旋,直上云天。“过去沿途有锦涧、半云、甘露、一息、披露各亭,它们或依山或临渊,气势不凡,景色迥异,可惜至今五亭已荡然无存。但甘露亭遗址边的甘露泉依然畅流,泉水洁净明澈,甜润可口,为来往行人提供取之不尽的“高级饮料”。”王大爷笑着说。

风景奇佳_副本.jpg

  随后记者也查阅了相关的文史资料,据明《桑乔纪事》载:这条九十九盘古道,起缘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感当年周颠仙助其打天下及送药治病之恩,特敕御碑一座,竖立仙人洞之前。为运送这块巨大的御碑(即现在御碑亭的御碑),曾委派户部大臣亲临实地,多方测定,辟宽此道。从此,在那没有汽车登山的年代里,它成为庐山的交通要道。曾经有许多名士墨客,在此留下了无数的墨宝华章。

  
摩崖石刻众多

  古道旁嶙峋的山岩上,沿途摩崖石刻众多,碑刻的集中、奇特、瑰丽是古道上最显著的特色。

古道边摩崖石刻:“半天”明代学者陈禹谟所写,陈为武林(杭州)人_副本.jpg

古道边摩崖石刻:“半天”明代学者陈禹谟所写,陈为武林(杭州)人

  据了解,曾有人为这些摩崖石刻作过统计,在道旁的摩崖石刻有“白云无际”、“烟霞深处”、“壶天览胜”、“清虚灵台”、“半天”、“天地”等40余组,楷草隶篆俱全,蔚为壮观。其中,尤以北宋时欧阳修撰文,明代学者王阳明所书《庐山高》石刻为珍品,最引人注目。全诗3 7行,借物喻人,绘景抒情,堪称意境深远的力作名篇。明代户部主事寇天与还特建《庐山高》石坊,竖立在古道之上。1938年,石坊屡遭日寇炮击,终于坍塌。1988年6月,由省文化厅拨款、庐山园林处承办,按原样重建。石坊采用花岗石柱,柱长7米,并镌刻石华表,全用整石料建成。横跨石匾上有“庐山高”三字,颇有气魄。相隔近50年后,这座《庐山高》石坊又重新巍然屹立在古道要隘之上。

  
“出米洞”的传说

  过石坊登上百步,路旁的巨石上还有一处有趣的天然“出米洞”。尽管它不那么显眼,不那么著名,但它却为后世留下了神奇的传说。据王大爷告诉记者,相传在明朝年间,这“出米洞”旁有一座小庙,住着两个和尚,他们既不化缘,又不种地,只知道天天念佛种树,且能饱食三餐。谁也不知遵他们每天吃的大米是从那岩洞里掏出的,数量不多不少,刚够两个和尚的三顿饱饭。日子一久,和尚觉得不愁吃饭,于是懒起来了,不愿念佛,也不愿种树,而且贪心,嫌出米洞出米太少。他们想每天存点余米来卖,便动手凿洞,随着洞口凿大凿深,米越出越少了,最后竟不出来了。这可把和尚吓慌了,知道自己有贪心的过错,但为时已晚,只好挨饿。

    “披露蹑云蹬,直立庐山头。”古道尽头的“披露亭”虽早已不在了,而近处紧依峭崖的《庐山高》石坊仍雄伟屹立,敞开大门,引导人们鼓足勇气,奋力攀登。云遮雾绕的九十九盘古道,每时每刻都在向每一个游人讲诉着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