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焦点

抗战时期的九江民歌

2015-11-07 10:09 来源:浔阳晚报

情感表达与历史记忆

——抗战时期的九江民歌

徐嘉琪

  [九江新媒体JJXMT.CN] 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艺的鲜明主题。抗战初期,文艺急需动员人民大众奋起投身民族解放斗争,很多文艺家就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来写新内容,利用鼓词、民歌小调、数来宝和快板、评书、旧诗词等形式,反映抗战生活,激励人民投身抗战。比如流传在敌占区的抗战歌谣就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创作的,反映抗战生活的歌谣。由于抗战歌谣在流传中不断被改变和加工,属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多数歌谣没有明确的作者。抗战歌谣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属口头创作,以口传播,是老百姓文学。

  文学来源于生活,火热的抗战歌曲必须来源于火热的抗战生活,这是九江抗战民歌产生的重要原因。

  抗战初期,在九江地区已经流传着大量的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长城谣》、《只怕不抵抗》、《救亡进行曲》等等,极大地鼓舞了九江人民的斗志,对于战胜日本侵略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促进了九江地区抗战民歌的产生。

  笔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通过多方查找和各县文化馆音乐干部的努力,共搜集到九江各地反映抗战生活的20多首民歌(民谣)。篇数虽不多,但涵盖了抗战的方方面面,真可谓老百姓口头上的抗战丰碑。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彭泽县的浩山、海形、浪溪一带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民歌,就其形式来说,大部分是运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填上新词,就其内容来说,可以看出革命历史民歌在抗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歌颂抗战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彭泽属大别山区,新四军创建了浩山根据地并组织游击队,在望夫山消灭日军一个班,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共产党、相信新四军和游击队。这在彭泽《参加新四军》民歌里是很好的体现。

  如歌词里唱到:“走到村头喊一声,卖线又卖针,牙刷雪花膏,还有香肥皂,鸡毛换灯草。”这是游击队员化妆成挑担卖货人,深入敌占区探听情报,然后把探听到的敌人布防情况带回新四军和游击队部,部署御敌方案。此歌是抗日战争时期,彭泽县游击根据地的游击队员们集体创作的宣传歌曲。很多受苦百姓听了宣传后,都纷纷参加了新四军和游击队。

  妻子送郎上战场

  由于新四军、八路军深得人心,加上动员广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1944年春季,在彭泽浩山乡一带,很多年轻妻子语重心长地劝爱人当兵打日本鬼子,就是生动的一例。

  如《劝郎当兵》中唱道:“哥哥去当兵,学习一定要认真,政治军事过得硬,才能消灭鬼子兵。”

  解放妇女

  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积极发动妇女放脚、识字,抗战爆发后,在各地成立妇救会,动员广大妇女参军参战,保卫家乡,参与社会事务,使妇女真正翻身得解放。武宁县《放脚歌》中唱道:“……小脚真可怜,就像坐牢笼……小脚快快放,感谢共产党……大脚真时新,妇女庆翻身……妇女要联合,分配我工作(干革命)。”这些童养媳、裹脚女在旧社会受尽欺凌和压迫。共产党来到后“男女讲平等,妇女把身翻”,她们才真正“得了安然”。

  这些民歌,是民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它直抒胸臆,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内容,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由于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比那些专业作者更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

  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了,保存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民歌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抗战民歌作为抗战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和百姓心声,是抗战时期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大的历史学价值。(浔阳晚报)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