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焦点

九江非遗技艺破困艰难

2015-11-02 09:09 来源:九江晨报

生产性项目仅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一

我市非遗项目数量多与市场接轨难

九江非遗技艺破困艰难

  [九江新媒体JJXMT.CN] 一部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及传承的纪录片《传承》,将于11月9日起在央视播出。该片记录了海峡两岸50位民间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包括凉茶、钻木取火、呼麦、地戏等非遗项目。九江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在“九派浔阳郡”的历史上大放异彩。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有11个国家级46个省级非遗项目。比如,精巧秀美栩栩如生的瑞昌剪纸、带着斑驳星点的金星砚、取材生活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青阳腔和丫丫戏,还有伴着敲锣打鼓声响起的湖口草龙……这些,都是九江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但是,平时,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了呢?现状又如何呢?

 
  星子金星砚:仅有两名传承人其中一人转行做建筑
 
  在星子县紫阳路街边的小门洞里隐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门面,拾级而上就能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里成列着几十个造型各异的金星砚,有的造型精美星光点点、有的朴实无华上面的星晕却自成一幅图画,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金星砚。九江晨报记者了解到,这个工作室的主人叫曹春水,是星子金星砚的传承人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还在制作金星砚的人。
 
  曹春水说,2006年,星子金星砚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他和另外一名制砚师傅成为金星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今天,仍在制砚只有他一人了。“制作砚台是比较累的工作,风险也大,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由于制砚要经过制坯、雕刻、打磨等过程,这期间需要长时间和灰尘一起弯腰工作,所以制砚师大多呼吸道和腰都不是很好,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就拿我的儿子来说,我要给他做思想工作,不管怎么样,人家一天做八个小时,他做一两个小时,也要把这个工艺传承下去,不要把它丢了。”
 
  之所以曹春水要这样说,是因为另一名传承人转行了,转去做建筑行业。而曹春水之前带的100多个徒弟也因为太苦太累挣钱少而离开,去江浙一带做仿古建筑的粘雕。这让曹春水很痛心,现在收徒也很谨慎。“制砚要磨练人,所以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传承人。”曹春水已经60岁了,他不知道这项技艺要如何传承下去,虽然他每天仍然坚持做砚的习惯,但他真的害怕有一天金星砚会后继无人。
 
  永修丫丫戏:断代之困年纪最小的都快50岁
 
  2014年8月,永修丫丫戏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部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的民间戏曲,经历了370多年,深得当地农民群众的喜爱。
 
  虽然丫丫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且申请“非遗”成功,“但丫丫戏的出路仍然是个问号。”永修非遗中心主任周江宁深表担忧。周江宁介绍,单从丫丫戏演员上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代现象,整个永修非遗中心丫丫戏剧团能上场的演员仅有3人。年龄最小的都已经快50岁了。“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选择外出读书或打工,留守的老人只有很小一部分人会哼唱几句老词。
 
  要想变革,需要时间、金钱和精力等。周江宁说,目前只申请到了很少量的资金支持,想要让丫丫戏走出永修,还需要很多努力。就拿丫丫戏的传承人来说,目前省里只通过了周文斌等3人,大多数都是业余人士。这些人凭着对丫丫戏的喜爱,组成了业余剧团,偶尔会进行几场乡演,但没有经费支持,这样的乡演也难以为继。另外,民间人士没有编曲的能力,无法将丫丫戏推向更广的市场。从丫丫戏残存的曲谱上看,已经流失了很多。
 
  丫丫戏的发展亟待专业人士的打造。周江宁说,很多人认为丫丫戏之所以无法走向全国,是因为它的唱腔采用的是地方方言。“黄梅县也是采用地方方言,为什么就能走出去?”所以,周江宁认为,根本原因是丫丫戏没有变革。“一直以来,丫丫戏都没有伴奏,为什么不能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就像现代黄梅戏,引用了歌剧的唱法,也很受欢迎。”
 
  “丫丫戏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消亡。”周江宁说,“为什么人们到永修来,只知道看候鸟,摘桔子呢,我们要将丫丫戏发扬光大,将几百年的文化融入旅游当中,做出永修精品旅游曲目,成为永修一张新的名片。”
 
  湖口草龙:打破传统将技艺传给女儿
 
  现在,舞龙这个传统项目在城市里已很难见到。但逢年过节,在农村舞龙还是个“重头戏”。九江各地的舞龙风格各异,不仅有纸龙、布龙、板龙还有草龙。各种风格的龙有不同的制作手法,喻芳泽就是其中一名扎龙师傅,他是湖口草龙第三代传承人。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的谷龙卷中,喻芳泽就因为制作谷龙,名列在册。
 
  谷龙就是草龙,过去物资贫乏,草龙就是用最简单的新鲜、节黄、无断须的稻草做主要材料,辅之以竹木做支架,从而制作出来的。这样的草龙长十几米到二十多米不等,要用上几万根稻草。制作好的草龙看起来栩栩如生,舞动起来也特别灵动。据了解,九江草龙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喻芳泽说,湖口草龙是在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申遗”成功,但在传承上,喻芳泽也是考虑再三。
 
  有些技艺一直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这也是制约传统技艺发展的原因。现在,80岁的喻芳泽已经考虑清楚了,“我有两儿一女,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事业,女儿从小就和我编扎草龙,手艺已经不错了。”他说:“我就是要打破传儿不传女的传统封建思想,将这门手工技艺传授给女儿,女儿是第四代传承人。”只是,今后湖口草龙如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还是个问号。
 
  如何破解九江非遗之困?
 
  转行、断代,九江非遗项目现状堪忧。市群艺馆高平馆长介绍,九江非遗项目从数量上看占据了江西省的半壁江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个,省级非遗项目46个。“只是,其中具有生产性的项目不到20个。”这是制约九江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非遗项目具有生产性,但目前生产规模不大。比如,庐山云雾茶、梁义隆茶饼、瑞昌竹编、星子金星砚等。
 
  如何破解九江非遗之困?高平认为,具有生产性的非遗项目,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壮大。对于曲艺类手工类项目,目前首要解决的仍然是传承问题。无论是曹春水还是喻芳泽,他们都希望有年轻的一代肯吃苦,能够将这门手艺继续下去。周江宁则认为,无论是丫丫戏还是青阳腔,都需要更广阔的宣传平台,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中,将每一个非遗项目打造成当地的旅游特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发掘。否则,九江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就真的会一点点消亡殆尽。(九江晨报 记者程静 涂雪婷)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