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焦点

科学家想救救庐山石耳

2014-04-29 10:14 来源:浔阳晚报

科学家想救救庐山石耳

在浔建立工作站,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并开发成保健食品

    庐山石耳是庐山著名的特产,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及阴湿石缝中。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石耳营养价值极高,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现有的野生庐山石耳已经很稀少,深入研究保护庐山石耳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魏江春在九江建立院士工作站,研究保护庐山石耳并进行培育、人工驯化。记者有幸对其进行了专访。

庐山石耳广为国内外学者认可

    关于石耳的最早发现,自古就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相传东晋太宁二年(公元326年),许逊、吴猛等朝臣因反对大将王敦失败,欲从南京雇船逃回南昌。临行前约法三章,船行时,大家必须闭上眼睛。船被二龙挟托,腾空而行,当飞至庐山时,二龙异舟而飞,船坠落一顶峰,化为铁船峰。幸免于死的朝臣们只得在铁船峰觅食庐山灵草,发现岩壁上生长的一种形如人耳之物,以为灵草而食下,结果不仅驱赶了饥饿,竟然使人精神倍增。有此为宝,他们遂隐居山中,最后一一习化成仙。传说不足为信,但作为庐山的“三石”之一的石耳确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极美味。

    “在繁多的石耳种类中,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可的可食用石耳就是庐山石耳,其他石耳我不敢说能吃,至少它们的可食用性并没有得到科学证明,研究地衣的学者都不认可。如果国外的学者来我们这里做客,不是庐山石耳的话学者们可能还不敢吃。”魏院士告诉记者,庐山石耳的拉丁文学名是Umbilicariaesculenta,意思就是“可食用的石耳”。“这个种类的石耳在华东、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浦东等地区都有生长。可能是因为庐山是一座旅游名山,且又有专门采集石耳的人,认知度较高,所以大家都把它称为庐山石耳。”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耳,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并对“石耳气味甘、平、无毒,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明目益精”的药用功能,作出详尽记载。赵学敏又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以鸡汤下食香脆鲜美,味最甘香,为山珍第一。”庐山石耳不仅是餐桌上是一道很好的佳肴,也是良药、补品。“就庐山石耳来说,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庐山石耳中有一种石耳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防止癌细胞的扩散。”魏院士表示,院士站建立后,不但将对庐山石耳进行研究,同时还将用人工化的栽培方式把其开发成一种保健食品,这对当地的经济和知名度都有积极的作用。

保护、开发庐山石耳迫在眉睫

    所谓山珍海味,山珍中就包括了庐山石耳。因为都知道庐山石耳很美味,大家都去采摘。而地衣包括庐山石耳在内,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生物体,它们必须是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缓慢生长,并且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的采集。“说起来有一些可惜,有的地方由于人迹罕至或者是不知道可食用,庐山石耳还有大量生存,但‘正宗’的庐山石耳已经濒临灭绝了。有一次我们在吉林发现庐山石耳,我还对身边的人说,别告诉其他人这种石耳可以吃,不然很快就被人采光了。”1965年魏院士春节后第一次来庐山时,市面上还有大量庐山石耳在销售。2005年左右,冬虫夏草学术会议在九江举办,魏院士第二次到庐山,牯岭街店面中出售的石耳已经很难发现正宗的庐山石耳了。“有一次我们的一个研究院来庐山买了一袋所谓的庐山石耳回北京。我让他拿一点给我看看,结果发现那袋石耳的产地应该是在东北,并不是庐山石耳这个种类。”

    其实不光是外地人,由于近年来庐山石耳越来越稀少,就连本地人也对其了解不多。魏院士在参观九江县中华贤母园时,发现电子屏上正在介绍庐山石耳这道菜,经过仔细分辨,发现视频中用到的石耳也并不是庐山石耳。“庐山石耳的叶片上很少会有与植物果实类似的子囊盘,100个叶片上有一个子囊盘就不错了,但是视频中的石耳满叶子上都是子囊盘,虽然炒菜颠来颠去看不清具体是什么种类,但肯定不是庐山石耳。”

    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类型和引种新的植物种类的有利的环境。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魏院士表示,庐山上地衣种类很多,院士站在以庐山石耳为研究重点的同时,如果其它可食用或有医用价值的地衣,也会将其加入计划中。“从这个方面来讲,庐山的潜力非常大。”

人物介绍· 魏江春

    魏江春,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植物研究室(列宁格勤)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理事,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常委副主编,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