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共青城

共青城:坚守老手艺 方便老百姓

2014-11-20 17:32 来源:共青城报

     [九江新媒体JJXMT.CN](况建、胡雪婷)多年前,在理发店没有繁荣的时候,很多人理发都是在街边解决,那时的“街边理发师”也是“潮流职业”之一。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街边理发师”在我市已经不多见,只在新村农贸市场附近还有三位街边理发师忙碌的身影,他们带着简单的理发工具,默默占据一隅,顽强地生存着。

    简单工具  实惠价格
 
  今年62岁的王朝国就是街边的一名理发师,每天早上六七点,王师傅都会用扁担挑着椅子、脸盆架、煤炉,从家里出发来到摆摊的地方。“我倒还好,在这附近租的房子,每天几分钟就到了;另外两个师傅住得远点,他们都是把东西放在附近的车棚里,每个月要几十块钱。”王师傅说。到了摊点,王师傅把一张破旧的木头椅子尽量挨着墙边放着,边上还放着颇有年代的木制的脸盆架子,和一个已经烧得发黑的热水壶。“这椅子就是我自己做的,捡些别人不要的木板钉的,你看,这个还能调高低。”王师傅指着椅子自豪道。在椅子的座位下面有一个抽屉,王师傅拉开抽屉,里面放着日常理发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我每天要用的,有理发用的梳子、剪刀、手推刀、刷子,有刮胡子用的剃须刀,还有掏耳朵的耳勺。”王师傅边说边摆弄着有些年头的工具。虽然这些简单的工具无法与理发店里的高档工具相比,也不能做出各种新潮的发型,但是靠这些简单的工具,足以让他们为顾客理出满意的发型。
  这里的收费标准与其他理发店相比要便宜许多,大人只收6元,小孩收4元,“大人理完发,有时候还要刮胡子、掏耳朵,这些在一起我们都是收6块钱。”王师傅说。由于发廊收费高,许多老人的头发长得很长也不舍得花钱修整,外来打工的农民工也很节省,所以都会选择在街边理发。虽然近来物价大幅上涨,但老师傅们仍然只收4—6元,有时候老顾客会建议他们“涨价”,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用实惠的价格、精湛的手艺赢得“回头客”。
 
    怀旧情结 街边理发
 
  今年71岁的郭大爷是王师傅的忠实顾客之一,这天上午,郭大爷和老伴慢慢地朝王师傅的摊位走来。王师傅看见郭大爷来了之后,立马拍了拍椅子上的碎发,招呼他坐下,然后给大爷系上围布,拿起梳子和手推刀,用梳子撩起郭大爷略长的银白头发,熟练地用手推刀咔嚓咔嚓地剪去被撩起的发丝,两人有说有笑,谈着家长里短。剪完头发,王师傅用剃胡须专用的刷子蘸了蘸肥皂水,涂在郭大爷的脸颊和胡子上,剃刀在磨刀布上蹭了蹭,便仔细地给郭大爷刮起胡子。
  郭大爷告诉记者,他原先就是居住在这附近的姚家村,为支持珍珠湖公园及周边危旧房改造工作,去年下半年,郭大爷和老伴搬到位于共青科技职业学院的安置点。虽然搬到距离王师傅摊位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居住,但是老人家坚持从共青科技职业学院走到新村农贸市场理发。“他们这都是老手艺活儿了,每次躺在这,让他们刮刮胡子、掏掏耳朵都非常舒服,也是生活一大享受。”刚理完发的郭大爷神清气爽,显得格外精神。
  来这理发的多半是老人,对于他们而言,街边理发不仅仅是简单地修整自己的仪表,更多是对老手艺活怀有一种独特的感情。郭大爷还告诉记者:“街边理发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经历了,现在很少会有理发师做得了那么细致的活,只有这些老理发师才知道我们老人家适合什么头发,怎样弄才舒服。”因为老师傅们的细心、耐心和理解,老顾客们一直选择在街边理发,而他们也成为了老师傅的固定服务对象。
 
    重操旧业  助力自强
 
  陈继乾是三位师傅中最晚来摆摊的一位,今年5月,他不幸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当时医生就建议我装两个心脏支架,但是两个支架要花六万多块钱,好一点的更贵,我们在农村生活,哪里有那么多钱去治病。”陈师傅无奈地说。迫不得已之下,陈师傅做完心脏造影之后,便选择回家吃药调理,“光一个心脏造影就花了四五千块钱,后来在家休息,每个月要都花三四百块钱吃药。”陈师傅说。对于毫无收入来源、家徒四壁的老人家来说,每个月三四百块钱的药费无疑是雪上加霜,休息两三个月之后,陈师傅毅然选择“重操旧业”,“我12岁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学理发,现在都有四十多年了,也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才再次出来摆摊的。”陈师傅说。
  立冬节气已过,气温在慢慢降低,毫无遮风挡雨设施的理发摊却依旧伫立在路口,任凭冬日里寒风刺骨的吹着。“只要不下雨、不下雪,我们就会出来摆摊,能赚一块是一块,总比在家歇着好。”王师傅说。没生意的时候,他们或者紧挨着墙边坐着,或者搬个小板凳坐在大靠背椅后面,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只是闲下来的时候坐在这里吹风会觉得冷,其实有生意的时候,身体活动活动,跟别人说说话,也就不觉得冷了。”王师傅欣慰地告诉记者。
  天刚亮,师傅们就会从家里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夜幕降临,才会收摊回家。期间的午饭也只能草草了事。家住羽博小区的街边理发师——陈克长,每天早上都会把午饭准备好,用铁饭盒装着,趁着中午没人的时候,他便把饭盒放在煤炉上热一热之后再吃。
 
    默默坚守  方便百姓
 
  传统的手艺活,也吸引了少数的年轻人的青睐。我市某个体户陈万贵告诉记者:“现在像这种老手艺活很少了,我也是小时候看到街边理发,去年偶然一次经过,发现这里还有街边理发摊,又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这天,陈万贵再次来到街边理发摊理发,理好头发、剃完胡须之后,老师傅将一把细长的小刀伸进陈万贵的耳朵,不需要看着耳朵,老师傅凭着多年的技术将刀在陈万贵的耳朵里旋转着,当记者问到那时是否害怕时,陈万贵笑着说道:“这只是看起来可怕,但是师傅弄起来的时候还是很舒服的。”看到镜中精神焕发的自己,陈先生摸着脸颊两边说:“这里理发就是好,脸颊两边的胡须都弄得干干净净。”
  在这摆摊的师傅们都有近五十年的“理发工龄”,王朝国告诉记者,自十多岁起他就开始跟着师父学习理发。学成之后,自己做了个小木箱,放着理发所需的工具,每天背着木箱走街串户提供“上门“服务,“那个时候都是包年的,一年是两块钱,可值钱了,当时猪肉还只是六毛五分钱一斤。”王师傅笑着回忆道。当初学习这一技之长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可是没想到这手艺却干了一辈子,“人只要在年轻的时候学了一门手艺,到老了也不怕没饭吃。”王师傅说。
  尽管现在各式各样的理发店很多,但是街边老理发师们拥有自己固定的服务对象,让他们觉得还有人需要像他们这样的老师傅。当记者问到是否会继续坚持为群众理发时,王朝国坚定地告诉记者:“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在这里摆摊,这里还有好多老人、小孩,和一群农民工喜欢在我这里理发,我要用自己的技术为他们服务。”
  街边理发、修鞋、打铁、补锅……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回忆”,如今这些传统手艺被渐渐淹没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但是细心观察的话,依然能在一些小巷子里看到传统手艺人的身影,他们仍默默地坚守着传统手艺,为身边的老街坊提供便利。
  记者手记:或许他们的技术不是最精湛的,或许他们的服务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和普通工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生活的食粮,用自己多年的技术服务老百姓。不论是夏天的烈日,还是冬天的寒风,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更没有吹散他们对传统手艺的坚持。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