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九江时事

“蛙人”与“数字工地”

2019-02-11 10:19 来源:中国九江

   [九江新媒体JJXMT.CN]开栏的话:群众在哪里、基层在哪里,新时代的九江故事就在哪里。新春将至,本报今起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组织记者编辑下田间、入社区、进企业、宿农家,通过实地调研采访,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全媒体报道方式,报道九江大地的新变化、新风貌,反映人民群众的新向往、新追求,记录记者编辑在基层的新感悟、新思考,浓墨重彩讲好新时代的九江故事,敬请关注。

  
  鳊鱼洲长江大桥自开工以来,备受瞩目。主塔墩桩基施工进展顺利,更是以BIM模型为信息载体,搭建“数字工地”。大桥按两线350公里/时高铁、两线200公里/时客货预留线标准合建。大桥主塔采用“H”形混凝土结构,主航道桥为主跨672米双塔双索面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布置形式,主跨及辅助跨采用钢箱梁,边跨采用混凝土箱梁,是我国目前跨度最大的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
  
  伸手不见五指的水下打捞石块
  
  1月28日,记者一行来到鳊鱼洲长江大桥5#墩的施工现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由于5#墩围堰紧邻永安堤,为了保证大堤的安全,必须采取精细化操作,其中就包括了派潜水员到水下清淤、打捞石块和杂物等。
  
  “噗通”一声,身着黑色潜水服的中铁大桥局潜水员霍海民纵身一跃,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江水中。他将持续进行水下打捞作业2小时左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浑水中,完全要凭借个人经验和手感去操作。在同事的眼中,霍海民他们就像传说中的蛙人,在水中来去自如。其实,个中的辛苦只有自己清楚。霍海民坦诚地说:“去一趟水下,棉衣、棉裤全部湿透,冷得人直哆嗦。”
  
  “大桥空中挂,基础在水下。”霍海民如是说。当他上到承台后,记者注意到他的双手已经冻得发紫,不仅如此,每次负载七八十斤重物水下作业,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由于淤泥和石块都有可能阻挡围堰下放,所以潜水员每次都必须用水枪把淤泥推到吸泥泵再抽上来。至于石块和杂物,则完全需要靠双手打捞上来。
  
  采用BIM技术提高施工效率
  
  在机械化智能化的时代,潜水员依旧不可替代。但是,鳊鱼洲长江大桥在其他环节的施工建设上,开创性地引入信息化手段。长江九江段,水流急、冲刷严重。为此建立了河床冲刷监控模块,将栈桥、平台模型与原始河床匹配后嵌入BIM平台中,由测量组将每次监测的数据上传至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实际河床线,及时直观地展示初始河床与当前河床、当前河床与钢管桩基础的标高关系,另外通过设定冲刷预警值,在超限时系统将自动发出警示,并推送至相关责任人,提示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设施安全。
  
  项目部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谭顺心向记者介绍:“基于BIM技术建立了以工序卡控体系,工序过程涉及的时间、责任人、现场影像资料同步生成并反映到BIM模型中,实现了建造过程痕迹保留和追溯,极大地提升了施工质量。同时基于工序实现了进度的自动生成,管理人员可实时的在模型中查看施工进度。此外,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模拟功能,有效地优化了方案和工期,同时基于进度查看与进度对比功能,实时动态的掌握现场进度情况,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吴业园 叶涛)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