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九江时事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6-10-26 09:24 来源:九江新闻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经济总量持续扩张。预计今年末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435.7亿元,年均增长21.9%;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50亿元,8个县(市、区)过20亿元,县县过1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万亿元,是上个五年总和的2.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年均增长1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00亿元,新增私营企业2.8万户。新增各类金融机构2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
 
  五年来,三次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比由8.6∶58.6∶32.8调整为7.2∶52.3∶40.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1.9%、17.3%、26.3%。建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7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630户。全市园区总开发面积146.7平方公里,扩大1.7倍;所有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过百亿元,九江经开区过千亿元。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大宗农产品保持稳产增产,粮食实现连年丰收,新建改造粮食库容90万吨。流转耕地、林地330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31家,新建千亩以上农产品基地261个,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2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
 
  五年来,基础支撑更加有力。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80亿元,道路交通、港口码头、电力能源、水利设施等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绕城高速建成通车,修平高速基本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九江二桥、昌九大道和105、316国道改造建成使用,改造干线公路73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328公里。新建码头泊位28个,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三年翻番,提前跨入沿江亿吨大港行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沿江沿湖五万亩以上重点圩堤得到整治加固。
 
  五年来,城乡面貌明显改善。这五年是城市建设投入多、变化大、发展快的重要时期,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由“两湖”时代进入“八里湖”时代,实施城建项目912个,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5平方公里。新区路网基本建成,新区人气不断提升。老城改造加快实施,整治边街小巷345条,改造提升主次道路43条,主要街道立面改造基本完成。建立数字化城管平台,县县建有新城区。绿色成为城乡主色调,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14个,完成造林绿化1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2%,
 
  五年来,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市场管理、医药卫生、文化教育、户籍制度、农地确权、采砂管理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国企、农垦企业和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行政服务标准化通过国家验收,“五证合一”全面实施。开放型经济综合考评实现全省三连冠,累计引进市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998个,实际进资32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48亿美元。城西港区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九江海关纳入全国通关一体化,九江港获批进口粮食指定口岸。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
 
  五年来,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达1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911元提高到301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778元提高到12280元。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移民搬迁7.9万人,21.7万人摘掉了贫困帽,贫困发生率下降6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155万。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扶持带动创业32万人。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4.5万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8.7万套。建成“放心粮油”供应网点195个,新增蔬菜基地3万亩,新建改造农贸市场49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补助和社区干部工资标准逐年提高。
 
  五年来,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市政府民声直通车受理和办理群众意见、建议、诉求4.6万件,办结率99%。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三单一网”建设逐步完善。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66%,中介服务事项精简率68%,审批流程进一步简化。
 
  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全面实施“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战略,以“新工业十年行动”为主抓手,接力续航,开拓奋进,科学谋划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一系列攸关长远的重大工作,为我市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持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效应对下行压力,着力抓项目、扩固投、稳增长、调结构,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幅位居全省前列。1∽9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财政总收入增长16.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
 
  实现了新工业十年行动的良好开局。制定新工业十年行动“1+6”政策措施,大力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出台优惠政策29条,为企业降本增效103.7亿元。创新“五环链接”抓落实工作机制,集中开工工业项目200个,总投资617.9亿元。心连心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泰盛纸业、五星纸业、日昌升、吉恩重工、环保石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1∽9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3亿元,增长9.3%;主营业务收入3528亿元,增长9.4%;利税总额440.3亿元,增长25.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23亿元,增长19%。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两化”融合试点实现园区全覆盖,企业超过100户。
 
  迈出了打造山水名城的坚实步伐。都市区总体规划纲要通过评审。中心城区实施城建项目208个,完成投资60亿元,通岭大道、第四自来水厂(一期)等项目建成使用;庐山索道、琴湖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八里湖中央商务区启动建设。老城区边街小巷、环境卫生、污水管网、农贸市场、停车场站等一批公共设施改造完成,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加速了重点领域改革的纵深推进。成功设立庐山市,庐山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九江县撤县设区加快推进,共青城市和永修县部分区域纳入赣江新区。瑞昌、共青城、湖口等工业园调区扩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单位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市本级投资审批中介服务超市基本建成。建立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
 
  取得了保障改善民生的明显成效。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全力以赴抗洪救灾,成功战胜了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大洪久汛,确保了江河湖库堤坝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扶贫移民搬迁6831人,完成395个贫困自然村村庄整治。全面落实未来三年棚改任务,货币化安置率55.6%。年初确定的事关百姓就业创业、就医就学、法律援助、困难残疾人补助等民生实事基本完成。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四套班子的共识共为,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进。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先,必须始终坚持实干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为要,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建共享,让百姓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
 
  未来五年,是我市率先全面小康的决胜期、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竞争比拼的加剧期。实现“十三五”和未来五年的各项目标,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倍加珍惜神圣艰巨的历史使命,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正确思路不动摇,保持政治定力不偏向,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实施“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发展战略,突出以“新工业十年行动”带动“五化”协同,以聚力创新开放加快绿色发展,为九江全面崛起、百姓更加幸福而不懈奋斗。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前列,高于沿江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迈上3000亿元台阶;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和12%,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爆发力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加速扩张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以新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打造九江全面崛起的强劲引擎。
 
  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未来五年,是实施“新工业十年行动”的决定性五年。着力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实现万亿产值,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加快传统产业向千亿级跨越。推进石油化工扩能升级,推进现代轻纺品牌提升,推进钢铁有色精深加工,推进电力能源改造提升,推进装备制造智能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向规模化扩张。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龙头企业倍增、产业规模倍增、示范基地倍增,打造新的增长极。加快优势产业向特色园区集聚。依托九江石化,高标准打造石化产业园。依托棉纺、化纤等企业产能优势,高标准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以九江钢厂为龙头,高标准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依托巨石玻纤、星火有机硅、天赐、晨光等企业技术优势,高标准打造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发展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船用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高标准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龙头企业向百亿级裂变。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通过扩能升级,延链配套,产生裂变效应,培育新龙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户以上,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100户以上、过100亿元的10户以上,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加快承载平台向国家级跃升。强化沿江沿路产业联动,拓展产业承载腹地,夯实“T”型崛起平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申报工作。清理处置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投资强度。扶持九江经开区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
 
  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放大九江独特优势的重要抓手,是拓展九江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全面提升旅游业。坚持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并举,项目建设与文化传承并重,规划引领与科学开发并进。高标准编制旅游规划,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突出庐山龙头带动,山上做“精”,山下做“大”,打造精品线路,促进“山、江、湖、城”联动发展,着力构建“两圈两带”旅游发展新格局。创新旅游经营机制,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推进“大庐山、环庐山、泛庐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旅游向“全域、全季、全业”拓展。创新发展金融业。加快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权。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发展金融要素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加速拓展物流业。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物流通道衔接,加快构建以港口物流为核心、水公铁联运为基础的物流网络。引进培育大型物流集团,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物流标准化城市试点。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抓好示范园区。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各县(市)建成1-2个省级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响绿色品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环鄱阳湖重点发展水产,环西海重点发展林果,山区重点发展油茶、茶叶,沿昌九、环庐山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城郊重点发展蔬菜瓜果、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释放改革红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农村产权关系,完善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业企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二)促进动能转换,提升双创驱动力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集聚发展新动能,建设创新创业九江。
 
  鼓励多领域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大力建设科技平台,健全政、校、企“三位一体”的科技对接转化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人才“尊优计划”和“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支持多渠道创业。放宽政策、放活市场、放开渠道,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高端技术人才“离岗创业”。完善创新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国有企业职工领办创办企业。支持“浔才回家”返乡创业,强化创业辅导。
 
  促进深层次改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深化行政审批、财政金融、农业农村等各领域改革,积极探索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改革模式,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改革任务。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三)放大沿江优势,提升开放竞争力
 
  充分放大沿江临港优势,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筑内陆双向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设开明开放九江。
 
  深化全方位开放。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构建开放的功能平台,协调推进赣江新区建设,按照“六统一”要求,加快谋划和实施一批具有先导性、标志性、功能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在财税金融、人才培育、土地管理和政务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把赣江新区打造成为开放开发、创新创业、产城产融、集约集聚、绿色生态的综合功能平台。申报建设九江综合保税区,加快中俄国际贸易城保税仓库建设。
 
  构建立体式交通。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集疏运体系。建成武九客专、合九客专、九景衢铁路、九江高铁站,开工建设池九客专、昌九客专、常岳九铁路和皖赣铁路(铜九段)扩能改造,推进南昌至修水城际铁路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建成昌九高速全线“四改八”、都九高速、中心城区高速收费站“撤四建二”等项目,规划建设宿九高速、都南高速、瑞武高速、环鄱阳湖旅游公路和鄱阳湖过湖隧道。基本建成彭湖板块红光综合枢纽港,恢复庐山机场通航,规划建设通勤机场。
 
  实施高效率招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力争每年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0个以上。重点围绕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和特色园区,实现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强与国企、央企、民企、外企对接合作,力争在三产吸引外资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五环链接”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企业投诉中心、“工业110”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企业评部门”活动,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四)打造山水名城,提升城乡吸引力
 
  依托山水生态,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宜游九江。
 
  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多规合一,认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有机联系的城镇空间格局。建成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1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2个,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加强城市设计,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沿江、沿路、沿湖集镇建设。
 
  提升中心城区。加快“新老联建”,大力推进老城改造,完善提升市政配套、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等各类设施。推进“寻阳古城”建设,重现“古寻阳”风貌;实施庾亮南路、租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展现“老九江”韵味。推进滨江生态风光带建设,打造九江“外滩”。加快八里湖中央商务区建设,完善新区服务配套功能。加快“八赛联接”,加快“九沙联体”,加快“市县联动”,启动城市轻轨、快速通道建设。
 
  做强县域经济。加大分类指导力度,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扬优成势,做大总量,做强实力。支持沿江区域放大独特优势,支持沿路各地放大区位优势,支持其他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沿江、沿路每个县(市、区)打造2个以上百亿产业集群和2个以上税收过亿元龙头企业,其他县(市、区)各打造1个百亿产业集群和1个税收过亿元企业。力争县县财政总收入过20亿元,2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十强。
 
  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自然村重点实施改路、改水、改厕等项目,努力实现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中心村加快完善就医、购物等便民服务设施。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农民建房管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五)厚植生态优势,提升环境承载力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谱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九江诗篇”。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合理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沿长江、环鄱阳湖、覆盖庐山的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强公益林保护,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强化饮用水源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健全生态制度。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完善环境监督保护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差异化评价考核制度。
 
  发展生态经济。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和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和环保产业园建设。加强长江、鄱阳湖岸线整治,统筹沿江、沿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探索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交易试点。
 
  (六)维护和谐稳定,提升社会治理力
 
  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全力保障社会治安稳定和公共安全,以稳定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着力化解信访矛盾。把信访工作作为察民意、解民忧的重要窗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各类信访问题。
 
  大力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强化企业安全制度建设,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法治九江、平安九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天网”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七)率先全面小康,提升民生保障力
 
  切实保障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共建共享九江。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修水、都昌为主战场,按照“四个一批”脱贫模式,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实施安居乐业工程。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全面改造完成各类棚户区8.4万户。创新保障房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推进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扶持创业7万人。
 
  实施收入提升工程。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实施畅通出行工程。加强交通设计和组织,改造提升城区主次干道、支路支线、人行过街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
 
  实施社保完善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群众生活后顾之忧。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水平。
 
  实施文教惠民工程。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15年基本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努力推动九江学院晋升九江大学,支持共青科教城建设,建成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实施健康九江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重大疫病防控,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卫生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让群众放心消费。
 
  在全市实施“十个一百”惠民利民项目提升计划——新建改造100个绿地小游园,100个健身小广场,100个公共停车场,100个标准菜市场,100座免费公厕,100所标准化幼儿园,100条边街小巷,100个公交候车亭,100个便民放心超市,100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站在新起点,跨步新征程。我们将按照“法治、为民、诚信、高效、廉洁”的要求,认真履职尽责,切实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全力打造实在实干政府。
 
  打造法治政府。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决不允许超法而治。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凡是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做好“七五”普法工作。
 
  打造为民政府。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和根本追求,按照民生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的要求,做到财力优先向民生集中,政策优先向民生倾斜,服务优先向民生覆盖。
 
  打造诚信政府。始终坚持诚而有信、承诺有度,办不到的事不说,说了的事坚决做。坚持一诺千金、有诺必践,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群众、客商的承诺,坚决兑现,不打折扣,“新官理好旧事”。
 
  打造高效政府。始终保持实干定力,强化担当精神,提高行政效率。该管的坚决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插手,做到机制在市场中创新、办法在市场中寻找、难题在市场中破解,切实提高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工作的能力。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打造廉洁政府。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使命在肩,唯有奋力担当;蓝图绘就,定当百倍努力。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九江全面崛起、百姓更加幸福而不懈奋斗!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