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九江时事

九江市“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综述

2016-02-05 11:35 来源:中国九江网

治水强市 兴水惠民 奏响人水和谐的乐章—— 

九江市“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综述

   [九江新媒体JJXMT.CN] 长江之滨,鄱湖之畔,有一座美丽的江南水城——九江。

  九江的含义就是“众水汇集的地方”。她拥有152公里的长江岸线、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和江西五大河之一的修河,全市水域面积500万亩,自古因水而名,抱水而卧,依水而灵,凭水而傲。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九江迎来了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围绕新时期治水思路,发挥水优势,治理水问题,保障水安全,优化水生态,水利的安全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充分显现。相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十二五”九江水利实现了“四个之最”: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果覆盖最广。
 
  “十二五”期间,九江紧紧抓住中央加大水利投入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拓宽社会融资的渠道,着力构建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水利投资近60亿元,水利总投入超过110亿元,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让生命远离暴雨洪水威胁
 
  九江拥有大江大河大湖,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频发,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九江水利人始终把防汛抗洪作为第一要务,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中心,突出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河流防洪和小型水库保安等重点,坚持未雨绸缪,防范未然,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预案制订、物资储备、培训演练、水毁工程修复以及值班值守、督导检查等各项防汛措施。特别是高度重视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提前预警,实时调度,遇到险情时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群众,发生灾情时迅速组织抗洪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圆满实现了在标准内洪水确保水库不垮坝,确保万亩以上圩堤不溃决,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内涝,确保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不受淹,确保一旦发生山洪地质灾害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五个确保”目标。
 
  2012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受长江上游降雨、三峡泄洪以及台风“海葵”的共同影响,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位长时间持续高水位,鄱阳湖星子站超警戒水位达21天。沿江滨湖地区加强巡堤查险,重要堤防制定转移预案,险工险段加强力量防守,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时,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期间庐山遭遇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三次最大降雨过程,各级各部门紧急行动,全力抗洪抢险,发送预警短信14000多条,并开放庐山会议中心安置撤离游客,确保了无一游客伤亡。
 
  2014年7月24日,受“麦德姆”台风影响,全市多地遭遇年内最强降雨,德安县出现超历史集中强降雨过程,丰林镇丰林站1-6小时短历时暴雨频率超百年一遇,最大12小时降雨量超出江西省有记录以来最大值46毫米。德安县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89万人,搜救受困群众1100余人,救治伤员200余名,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015年,九江市先后遭遇20多次集中强降雨过程;6月下旬,长江、鄱阳湖、修河先后出现超警戒水位;8月上旬,受“苏迪罗”台风影响,全市出现大范围强风暴雨,短时降雨量全国范围内最大,不少地方出现险情灾情;11月以后又遇到罕见的冬汛,汛情历史少有,全市防汛工作实现水库无一垮坝、圩堤无一决口、人员无一伤亡。
 
  “十二五”期间,九江市累计加固或新建堤防108.5公里,完成91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综合治理43条中小河流、治理河道640.4公里,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安全屏障,极大地提升了城乡防洪能力。
 
  让民众享受更多水利成果
 
  2013年7月以后,九江市出现严重的夏伏高温干旱灾情,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达31天,其中35℃以上高温23天,超过39℃以上高温6天。在长时间的抗旱斗争中,各类农田灌溉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浇灌耕地110多万亩,挽回粮食和经济作物损失4.5亿元。农民群众对此深有感触,“今年旱情这么重,对种粮损失不大,小农水工程功不可没。”
 
  “十二五”期间,九江市小农水重点县全面覆盖到12个建制县(市、区),其中9个县(市、区)前后实施了两轮建设,累计改造灌区741处,整治渠道1万多公里,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6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0多万亩,为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饮水安全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九江市政府每年都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为民实事内容,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共完成投资7.23亿元,建成大小工程322处,其中千吨万人项目121处,百吨千人项目50处,百吨千人以下项目151处,累计解决了155万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瑞昌市有16个乡镇、54个行政村、177个重点自然村、7.2万余人居住在边远山头乡村,人畜用水非常困难。瑞昌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提出“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高山聚集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自2014年2月启动,瑞昌市集中两年时间实施高山聚集区人畜饮水工程,累计投资2496.5万元,实施项目181个,新建及维修蓄水池176处、山塘13处、水泵29处、打水井9处,新铺设、更换输水管道245公里,受益村组203个,基本解决了高山聚集区近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高山地区群众为此兴高采烈,“以前喝水很不方便,特别是干旱天气,我们洗衣服要走几里路,吃喝用水全靠政府送。如今好了,政府为我们建好了蓄水池,装上了自来水,24小时有水供应,啥时候用都方便。”各级媒体纷纷报道了高山饮水“瑞昌模式”。
 
  让城市循着水的韵律跃动
 
  九江城区湖泊星罗棋布,水面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20多倍,同时镶嵌着十里河、龙开故道、港口河、忠字河等总长约60公里的河道,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九江同样面临水环境问题的困扰,改善城区水环境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九江中心城区逐步向市郊八里湖区域发展,但八里湖蛟滩片区内多条内河均属典型山溪性河流,防洪标准低,经常发生严重内涝,且多有钉螺滋生。2011年,在投资6亿多元完成对城区全长13公里的十里河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市政府又首次采用BT模式,投入5亿多元,实施八里湖蛟滩水利综合整治。工程集防洪、排涝、市政、景观为一体,有效改善了八里湖片区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打造出一片“远眺庐山、近拥秀水”的靓丽风景,也拉大了九江城市发展的框架。
 
  长期以来,九江城区长江沿岸大小砂石站密布,大多经营无序,管理混乱,影响到长江河道行洪和岸线资源利用。2011年5月,市政府下定决心,重拳出击,开展了沿江砂石站综合治理,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办法,在城区长江下游新建砂石集散中心,对21家砂石站实行集中安置、统一管理,不仅规范了城区砂石市场的秩序,而且有效提高了城防堤的防洪安全能力,被长江水利委员会誉为“长江沿岸城市防洪和砂石市场全面整治的典范”。
 
  2013年,顺应市民呼声,市政府再度投入1100多万元,实施十里河调蓄水源工程,对十里河上游4座小型水库进行改扩建,修建引水管道,整治引水渠道,缓解了十里河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十里河的水景观。
 
  实施河湖水系大连通,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从2012年起,九江市开始筹划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随后提升层次,规划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力求展现九江“江湖安澜、水系连通,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利愿景。2015年,九江编制完成了《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领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市水利局建立了水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并启动了中心城区“两湖”(甘棠湖、南门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截污、生态补水、生物修复及景观工程,彻底改善“两湖”水环境,打造优美的亲水平台。
 
  让生态伴着水的脚步起舞
 
  水是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资源环境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九江更加注重发挥水生态优势,做好水生态文章。2015年,在不断探索实践、积累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九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九江既有大江大湖的大家风范,又有中小河湖的碧玉之美,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水,坚持用好水、管好水。“十二五”期间,先后出台了《九江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九江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九江市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等文件,编制了《九江市水功能区划》、《九江市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九江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分解细化方案》、《九江市水量分配细化方案(2030参照年)》、《九江市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方案》、《九江市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建立了覆盖市、县两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着力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工作。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对34个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进行确界立碑,从2012年起对39个重要水功能区、12个重要饮用水源地、12个主要界河断面和25座重点水库开展水质动态监测,每月发布水资源质量公报,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6.4%。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设置标识牌(碑),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建成了1个国家级重要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和23个国家级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市水利局与市环保局建立了水污染事件预防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加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及管理,对全市68个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普查登记并编制了名录,实现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零突破。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把水资源论证作为新、改、扩建取用水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把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关口,对所有12家市管取用水户实施取用水总量控制,在修水县和八里湖新区开展了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加强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管理,2011年市水利局专设了节水工作机构,广泛组织开展节水宣传进社区、进高校、进机关、进社会活动,加快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走在全省前列,修水县“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省级验收中位列第一。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比年度目标减少3亿多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降低61.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3。市水利局组织开展以“践行节水护水,畅享碧水蓝天”为主题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参加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银奖。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由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九江水土流失一直比较严重,尤其是修水县水土流失在全省最为严重。九江市一直致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实施国家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崩岗、坡耕地等治理,涵养水土,修复生态。同时,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尽量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多万亩。修水县获得全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
 
  积极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九江市先后对76座农村水电站实施增效扩容改造,增加装机容量9160千瓦,年增加发电量4448万度,更加有效地利用了水能资源,增加了可再生的洁净电能供应,改善了自然及河流生态。修水、武宁两个县实施了电气化县项目,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9619kW,修水县还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利用小水电电能、以电代燃的农户越来越多,乱砍滥伐现象明显减少,对保护森林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作用。
 
  让活力随着水利改革迸发
 
  改革催生动力,创新催发活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改革意见之后,九江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市水利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2014年,永修县列入江西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两年时间里,永修县通过现场核实、查阅资料、拍照留存、标注坐标、登记造册等方式,对全县小型水库、水闸、泵站、塘坝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调查摸底,核准数量,分别绘制了19个乡镇的水利工程分布图。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晰了产权,由县政府颁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明确了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由乡镇政府与管理主体签订管理责任书,管理单位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并在每个工程现场设置了管理责任公示牌。通过试点先行,为全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摸索了经验。2015年底,这项改革已在全市铺开。
 
  2015年初,星子县被水利部列入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在做好河湖日常保洁清障工作的基础上,星子县迅速启动了“河长制”工作,建立了“河长制”管理信息平台,落实河湖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年底,九江市政府正式出台《九江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组建了“河长制”办公室,全面启动了“河长制”工作。
 
  当前水利市场的现状与水利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2015年,在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过程中,面对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与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九江市水利局通过委托具备资质的社会企业开展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试行了工程质量独立第三方检测,走出了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第一步。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水利部门的充分肯定。
 
  河道采砂是一个容易产生利益冲突的焦点领域。自2009年起,九江市对鄱阳湖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形成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开采经营、统一规费征收、统一综合执法、统一利益分配”的工作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湖砂资源利用效益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引发全国关注。长江水利委员会砂管局领导在调研考察后评价,“九江采砂统一管理模式在全国开了先河,把焦点变成了亮点”。2015年,九江市在进一步规范鄱阳湖采砂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继续拓展领域,纵深推进,实施长江河道采砂统一管理,对采砂船舶(机具)实行集中停靠,对过剩采砂船舶(机具)进行切割淘汰,整合多方力量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江湖联动、水陆联动、部门联动、市县联动”的采砂管理新格局。新华社专门报道,“大一统终结小散乱,长江采砂治理走出九江模式。”
 
  “十三五”已经开启新的征程。九江将认真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科学治水、依法管水、节约用水,以水生态文明全面引领水利改革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水利新跨越,谱写“治水强市、兴水惠民、城水相融、人水和谐”的新篇章。(中国九江网 傅建伟)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