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九江时事

九江近年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2014-09-18 10:47 来源:九江日报

     整村推进惠泽千村,产业扶贫带动万民,科教扶贫提高技能,定点扶贫温暖民心,移民扶贫助拔穷根……行走在赣北大地的贫困山村,这一件件扶贫实事、一桩桩惠民好事、一幅幅脱贫美景、一张张幸福笑脸,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扶贫和移民工作给贫困山村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和移民工作,把扶贫和移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强化举措,强力推进;全市扶贫和移民战线攻坚破难、扎实工作;各级各部门合力共为、真抓实干,确保了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落后面貌显著改观。在今年3月24日召开的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殷美根强调,扶贫和移民工作,事关民生大事、事关发展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要认准形势,瞄准目标,选准路子,找准方式,定准机制,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信心抓好扶贫和移民工作,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力做大九江、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委副书记、市长钟志生指出,扶贫和移民工作事关贫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思想上再发动、认识上再提高、工作上再落实,把扶贫和移民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殷美根、钟志生等市领导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现场解决问题,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九江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创新机制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成立于2010年6月的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修水扶贫基地,以卫生、教育、产业、环境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共争取和实施资助扶贫项目130个,金额2533万元。其中,黄坳乡三塘村是修水扶贫基地帮扶的第一个示范村。三年来该基地在三塘村投入资金1060万元,实施项目46个,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扶贫事业的发展。
 
  上述只是我市构建和推进“大扶贫”格局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省级和市本级帮扶单位自筹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1602万元,争取其他资金1829.6万元,全市参与定点帮扶的市直单位有173家,参与结对帮扶非公有制企业115家,有1.3万名党员在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结对帮扶落实资金780.4万元,社会企业帮扶投入资金2310.6万元。
 
  2013年,我市创新行业帮扶和社会帮扶模式,组织市直定点单位在挂点村开展了针对“读不起书、治不起病、住破烂房”特别困难户的“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活动开展的当年,就有181户“读不起书”的贫困户子女得到资助,对146户困难户的“破烂房”进行了新建或修缮,帮助困难家庭治病188人次,活动深受贫困群众欢迎。同时,有18个省直帮挂单位也在我市开展了“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今年,我市又在“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在贫困村深入开展‘精准到户’主题帮扶活动的实施意见》,在继续开展“三个一”帮扶的同时,增加了产业帮扶和结对帮扶等新举措。
 
  为践行省委“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委决定从今年7月份开始到2016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帮百企进千村联万户”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把“身”沉下基层,更把“心”沉下去,满腔热情地与基层群众共甘苦,以实际行动为民解忧。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多月来,全市约1200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家庭攀亲戚、结对子。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约300多万元。市扶贫和移民办坚持在活动中做表率、当先锋。先后制定了活动指导手册,建立了工作台账制度,并确定了“连心牌”样式,印制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小册子。目前,该办已帮助都昌县阳峰乡吉阳村建好了村活动场所,修筑了一座连心桥,解决了周边4个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并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各县(市、区)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基本要求,以扶贫到户为重点任务,变以往的漫灌为滴灌,因地制宜组织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谢谢市扶贫和移民办的叔叔阿姨们,这次高考我没考好,本来打算出去打工,现在你们及时送来了贫困生上大学的帮扶项目,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湖口县大垅乡骆牌村贫困生骆兴喜滋滋地说。
 
  为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更好的实现转移,更快地脱贫致富,我市针对贫困地区群众特点,创新开展了“雨露计划”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利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学就业优势,结合贫困户子女兴趣特点,与沿海发达地区院校进行合作。自2009年起,市扶贫和移民办在深圳技师学院开设了“九江扶贫班”,免费为贫困户子女提供教育学习机会。这在江西省开创了将贫困户子女选送到发达地区培训就业的先河。贫困户子女毕业后,全部在沿海地区就业,月工资达5000∽8000元,并可落户深圳,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标。深圳技师学院第一届“九江扶贫班”修水籍学子游干明,毕业后成为深圳市某4S店正式员工,工资3000元左右,并办理了深圳户口。之后通过个人努力,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修理技术,目前,游干明的月工资已达12000元,终于使自己乃至一家摆脱了贫困。据悉,从2009年起,我市共选送近400名贫困户子女到深圳技师学院“九江扶贫班”学习,毕业的学员全部实现了就业。
 
  搬迁移民解决群众长远生计
 
  我市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的困难群众有20余万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各种因素,就地扶贫,就地脱贫成本极高、难度极大。如何实现这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摆在全市扶贫攻坚过程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2003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市正式启动了移民搬迁扶贫工程,通过将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搬迁至工业园区或者乡镇所在地集中安置,并协助就业,有效地帮助解决当代人、甚至是子孙后代的贫困问题。
 
  在安置区域上,我市根据不同对象、实行分类搬迁安置,对经济情况较好户进城进园安置,一般户到乡镇安置,特别困难而无力进城进乡镇的,帮助搬迁安置到中心村。特别是修水、武宁等县提出的以居住点、自然村、行政村为单元,以无土安置为主,整体移民搬迁进县城、进工业园区、进中心集镇和中心村,统筹解决移民群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问题的搬迁思路,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省扶贫和移民办已明确提出集中精力,将修水县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扶贫移民搬迁重点县,将武宁县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水库移民扶贫整体搬迁示范点和样板工程。截至2013年底,我市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已经有10万余人搬出了大山,走上了幸福路。
 
  整村推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过去,我们这个村庄简直没路走,极不方便,农产品进出都只能肩扛背驮。现在党的富民政策好,这个地方建起了新村,我们老百姓相当满意,生活得非常幸福。”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叶家自然村村民叶明墨如是说。
 
  近几年来,我市积极整合相关村庄整治资金,采取贫困和移民村与新农村点相结合的整村推进新模式,以打造扶贫和移民生态示范村庄为目标,着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扶贫攻坚以来,全市在395个贫困村的1184个自然村实施村庄整治项目共5145个,投入资金2.29亿元。同时,按照“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要求,以村内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绿化亮化、危房改造等为重点,在永武、杭瑞、九景、彭湖、大广高速公路沿线高标准打造了100余个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示范村。
 
  产业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都昌县在解决贫困户无产业、缺资金,越贫困贷款越难的问题时,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从省财政安排的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贫困户贴息贷款,通过信用社按1:8的比例将贷款资金放大到1600万元,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扶持贫困户的面,进一步调动了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
 
  “十二五”扶贫攻坚以来,特别是在产业扶贫资金的助推下,我市扶贫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覆盖面和带动力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73万元,带动社会资金3.7亿元,扶持产业项目1518个,集中打造了修水县何市镇、马坳镇,都昌县西源乡、左里镇等4个千亩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产业覆盖扶贫重点村302个,辐射和带动贫困农户5.1万户,有21.43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实例,一处处变化,无不展示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效,同时也让人看到贫困乡村的希望之光。如今,我市正借助实施精准扶贫的强劲东风,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和移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马达、龙群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我是网站编辑,网站事务点我联系 - 提供新闻报料,点击这里联系我 - APP、微博、微信、新媒体业务合作点我

融合微信号、微视频、头条号等媒体号的九江地区门户网站!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赣ICP备13004140号 - RSS